400-6719-177
- 傳真:0533-7321911
- 郵箱:4744374@qq.com
- 辦公地址: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辛化路2158號
合作客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爲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七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爲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經國家批准籌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2010年8月,大連化物所在“創新2020”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將所發展戰略修訂爲“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爲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爲: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大連化物所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于2011年10月啓動了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DNL)的籌建工作,DNL是我國能源領域籌建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設有燃料電池、生物能源、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節能與環境、低碳催化與工程、太陽能、儲能技術、氫能與先進材料、能源基礎和戰略、能源材料(籌)、能源戰略研究中心、能源研究技術平台等11個研究部和1個研究平台;設有儀器分析化學、精細化工、催化基礎、化學激光、化學動力學、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生物技術、大連光源科學、本草物質科學等9個研究室。有催化基礎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有化學激光、分離分析化學、燃料電池及複合電能源、航天催化材料、電化學儲能技術等5個中國科學院院級實驗室。另外,大連化物所還與國外著名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伴小組、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DICP-SABIC先進化學品生産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篩聯合實驗室等十幾個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2016年以來,大連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統一部署,經過反複研討和凝練,確定和完善了研究所“十三五”期間的“一三五”規劃,即:一個定位:“以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爲平台,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在化石資源優化利用、化學能高效轉化、可再生能源等潔淨能源領域,持續提供重大創新性理論和技術成果,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四個重大突破:“基于自由電子激光平台的能源化學轉化本質與調控,以合成氣制乙醇爲代表的化石資源轉化利用,新型動力電源與儲能技術,以化學激光爲代表的化學能高效轉化”;九個重點培育方向:“太陽能光-化學和光-電轉化技術及科學利用,稭稈催化轉化利用技術,甲烷和合成氣直接轉化制高值化學品,微反應技術,基于組學分析新技術的轉化醫學研究,寡糖農用制劑創制及應用推廣,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及設備,綠色高效推進技術,高通量、高效富氮膜技術”。
2017年10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連化物所籌建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以“能源科學與技術創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爲使命,加快構建“1+X+N”開放融合的創新組織體系,組建能源領域強大科技創新“集團軍”,參照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先試先行。2018年4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連化物所啓動實施“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先導專項,總經費16億元,通過變革性關鍵技術突破與示範,實現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發展,爲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技術支撐,爲爭取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
自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幹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後有20位科學家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位當選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爲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爲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截至2020年底,在所工作兩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6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9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具有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大連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資格審批權,現有博士生導師163人,碩士生導師199人。截至2020年底,在所研究生1446人(含聯合培養317人,留學生62人),其中博士生837人,碩士生609人。已培養研究生3147名,其中博士2204名,碩士943名。設博士後流動站2個,在站博士後278人。
2011年以來,大連化物所取得各類科研成果290余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80余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8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16項。2013年,張存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1年到2020年,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969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3749篇,137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9)。出版科技专著27部。
2011年到2020年,大連化物所累計申請專利9671件,其中發明專利8582件,累計專利授權370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214件。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以及国内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其中,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6.146和7.216,在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色谱》中信所影响因子1.786,在中国化学类39种核心期刊中居第一名。2020年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在中科院期刊分区中居化学类一区,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资助,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